漢字與世界的關系
作者:管理員 來源:本站 瀏覽數:3579 發布時間:2014/10/8 11:47:53
漢字誕生之后,中華文明的內部,尤其是它的政府從來沒有主動推動過漢字的對外推廣和普及。
鴉片戰爭前后,隨著海路的溝通,西方人跟中國人建立了直接貿易關系,商業和傳教這兩個因素導致了西方世界學習漢字。教士和商人認識漢字這種嘗試是單方面的,即便從鴉片戰爭之后一直到“五四”新文化運動之前,中國政府都沒有試圖承擔外國人學習漢字這樣一個體制性的責任。“五四運動”之后,民國政府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西方上,它沒有能力和意識將漢字向世界推介。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,由于國際意識形態的劃分,國家基本上只接受前來中國學習語言的留學生,漢字并沒有真正走出國門。
另外兩個更加深層次的原因也阻礙了漢字走向世界的步伐。首先是我們這個民族有天生拒絕陌生人的本能,她不希望有人打擾;其次是,在知識、經濟和科學技術不對等的背景下,中國可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學習。
走到今天,上述兩個問題都有了本質改變,中國與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礙已經消除,中國的國力已經顯著提升,它使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單向的,而這種雙向交流的來臨,是中華民族150多年痛苦、革新、改革、掙扎獲得的一個果實。
這個時代來臨以后,希望了解中國,希望直接與中國社會交往的人越來越多。因此國家這些年來創辦了孔子學院,試圖作為一種常態、作為一種政府行為義務向世界普及漢語、提供服務。這樣一種心態和姿態,是我們這個民族150多年來不曾夢想的,它深刻體現了一個文化的自尊,我們的文字作為一種語言走向世界的舞臺是指日可待的!
鄭州實強電子有限公司
版權聲明:請尊重鄭州實強電子網站原創內容,如需轉載本專欄文章,請注明文章原始地址,專欄作者:趙雷高;